办事流程
资料下载
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审计主页相关文章 》 正文
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内审工作中的运用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01-2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经济活动对于高校管理更加重要,而由此带来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经营风险逐步引进了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内审机构是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保健医生”,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审计风险已经在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践中处于中心地位,审计风险也就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而学校内审机构就应紧扣时代脉搏,灵活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以达到高效的内审目的。

1.审计风险及其模型

从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来看,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行业为适应新的审计形势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其根本目的旨在规避审计风险。

1.1审计风险的定义

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在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审计风险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典型观点。

1.1.1狭义的审计风险

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2006年2月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1.2广义的审计风险

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广义的审计风险己不局限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是扩展到环境因素造成的审计主体受到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的数学表达式,是对审计风险的量化分析,展示了构成审计风险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1.2.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

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提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从理论上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并无明显的不妥之处,但在实务操作中该型却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

1.2.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2002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 和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ASB将重大错报风险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指出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险的分析就是严重错报风险的整合分析;将检查风险分解为详细测试风险和实质性分析程序风险。

2006年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认同了该二因素模型,将重大错报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分财务报表整体和认定为两个层次;将检查风险定义为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的可能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为指导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而,有效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等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

2.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特征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IIA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应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而高校内部审计在改善学校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中存在自身的特点。

2.1风险后果的间接性

  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且高校内部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建议,比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评价,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甚至其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应更多地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扩大到高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及其审计重点的依据。

2.2风险损失的隐蔽性

  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都难以觉察到。

2.3业务风险的熟悉度

  相对于社会审计来说,高校内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更了解,控制活动和经济运行情况也更熟悉,这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运用这种现代的审计方法,可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高效率的审计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3.1编制审计计划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计划应该适当地反映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注意几个方面:①审计计划。应该在对可能影响高校管理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②审计范围。应该考虑结合高校的发展计划,划定学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③审计方案。应该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风险模式可以通过对学校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这些因素有管理能力、内部控制的质量、变化或稳定程度、上次审计业务开展的时间、复杂性等等;④审计计划内容的变更。在更新审计范围和与相关审计计划中的内容时,应该反映出学校管理层的方针、目标、工作重心出现的变化;⑤审计测试。在开展审计业务时,用于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发生的可能性及频率;⑥审计报告。应该传达对风险管理的结论和建议,以降低风险。为了让高校管理层充分理解风险的程度,在报告中应特别提出风险活动对于实现目标的关键性与后果;⑦高校内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每年至少准备一份关于内部控制充分性的声明,以减少风险。此声明也应该对未防范风险的重大性及学校管理层对此风险的接受情况发表意见。

3.2对被审计人的风险测量

  这是高校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环节,内审人员应将审计计划中审计目标、范围、审计方案几个重大内容高度统一起来,这一步是内部审计风险导向的最具体的体现。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学校及下属各部门、各院系的发展目标,将他们的发展规划等材料建立备查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部门、各院系的具体特点,分析影响其目标实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将其归纳为风险点,并建立数据库。由于这一步依赖内部审计师主观的专业判断,所以它是影响内部审计师审计风险高低的关键一步,是内部审计师检查风险大小的起因。

3.3审计目标与测试

  内部审计活动总的目标是“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系统”(IA《标准》2100—工作性质),高校的具体内部审计活动就应围绕更为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在开展咨询业务时,学校内审人员应根据业务目标解决风险方面的问题,还应对其他的严重风险保持警惕;学校内审人员应测试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哪些风险是在现有内控制度体系下无法预防和控制的,确定剩余风险。

3.4审计测试与审计报告

  审计业务的重点工作是实质性测试,那么,学校内审人员就应重点对被审单位的风险高发区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发现的问题的现状、标准或原因、影响、建议一并记录在审计报告中。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在于提出如何应对风险的审计建议,这也体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重大作用。目前,应对风险的措施有四类即风险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及风险利用。内审人员通过详细的审计,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不同部门或院系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综合衡量风险。当内审人员判断风险很小时,可作出风险回避的审计建议;当判断风险较小时,可作出风险减少的审计建议;当判断风险较大时,可做出风险转移或风险利用的审计建议。

3.5后续审计

  风险是决定后续审计本质和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后续审计的范围就可能越广。高校内审的后续审计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或潜在的问题上,对一般事项的后续审计可仅限于询问和简短的讨论。高校内审的后续审计应该跟踪到: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相关的问题是否予以纠正;若不予纠正,必须要确认相关责任和原因。根据《标准》要求,若高校内审负责人认为学校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对于被审计人无法接受,应该上报学校管理层加以解决。同时注意,后续审计仍然必须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如果风险较大或是潜在性的,不仅高校管理层要重视后续审计,内审人员也要投入时间、精力,拓展后续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反之,后续审计可仅限于询问和简短的讨论,以节约审计成本。

 

Copyright © 2002-2009 西北大学 审计处 版权所有管理入口
地址:中国西安长安区郭杜镇大学城学府大道1号(南校区) 中国西安太白北路229号(北校区)
邮编:710127(南校区) 710069(北校区)         电话:029-88308179 E-mail:sjc@nwu.edu.cn